经典名方中大枣的本草考证
大枣为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常用中药,用于脾虚食少、乏力便溏、妇人脏躁等。2020 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以下简称《中国药典》)中规定大枣的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201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,处方中包含大枣药材的名方有 12 首(旋覆代赭汤、吴茱萸汤、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黄连汤、当归四逆汤、黄芪桂枝五物汤、橘皮竹茹汤、麦门冬汤、厚朴七物汤、当归建中汤、清肝止淋汤), 见表 1,还有部分方剂的制法及用法中涉及少量枣的应用,可见大枣在经典名方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。同时, 大枣被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》收载,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物质,食用的量远大于药用。目前我国大枣种质资源丰富、分布广、品种众多、质量差异大。有研究发现,诸多品种的大枣在不同产地均存在品质差异,产地对枣质量的影响较大。另有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品种大枣品质,发现不同品种对品质影响亦较大,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取质优的品种发展。面对品种繁多、分布范围广的大枣,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选取质优的药用大枣至关重要。其中,明确历代医家药用大枣的基原、产地等信息是重中之重。但通过文献查阅,目前对大枣的相关本草考证较为空白。因此,为了确保临床使用的药效,有必要对历代大枣药材的基原、产地、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考证,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。
1 名称考证大枣作为药用被本草记载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“枣”即“棗”,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:“朿为木芒。象形。凡朿之属皆从朿。读若刺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字作刺”,且《说文解字》中描述棗为“从重朿”。因此“棗”即说明了枣树长刺的特征,与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记载:“按陆佃《埤雅》云∶大曰棗,小曰棘。棘,酸枣也。棗性高,故重朿;棘性低,故并朿。朿音次。棗、棘皆有剌针,会意也。”相一致。又《本草蒙筌》:“诸果只载其名,惟枣独加大字故云。”《本草原始》:“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肥大甘美者为良,故曰大枣”即说明枣的品质与“形大”的关系非常密切,故今入药多称为大枣。大枣的别名众多,多以性状特征或产地命名。
1.1以性状特征命名的名称
大枣按形状特征命名的有“红枣”“壶枣”“腰枣”“白枣”“狗牙枣”“鸡心枣”“牛头枣”“羊矢枣”“猕猴枣”等。大枣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因其成熟果实为红色,称红枣。如东晋郭璞注《尔雅》:①“枣,壶枣。”注云: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,壶犹瓠也。②“边,腰枣。” 注云:子细腰,今谓之鹿卢枣。③“櫅,白枣。”注云:即今枣子,白乃熟„„。郭义恭《广志》中记载因 枣形状似狗牙、鸡心、牛头、羊矢、弥猴,因而得名狗牙枣、鸡心枣、牛头枣、羊矢枣、猕猴枣。
1.2以产地命名的名称
大枣按产地命名的有“南枣”“北枣”“金城枣”“临沂枣”“青州枣”“安邑枣” “信都枣”等。《本草崇原》:“其南方所产者,谓之南枣”,南方产的大枣称南枣。同理,北方所产大枣,谓之北枣。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江东临沂、金城枣,形大而虚少脂,好者亦可用。”此处的临沂枣、金城枣即为临沂、金城所产大枣。此外,“青州枣”“安邑枣”“信都枣”等命名也取自其产地。
此外,《名医别录》:“一名干枣,一名美枣,一名良枣”,即大枣一般晒干使用,又名干枣;因枣味甜而良美,故有良枣、美枣之称号。
2 基原考证枣的历史悠久,早在《尔雅》中就提到 11 种枣:“枣,壶枣。边,腰枣。櫅,白枣。樲,酸枣。杨彻, 齐枣。遵,羊枣。洗,大枣。煮,填枣。蹶泄,苦枣。皙,无实枣。还味,稔枣。”并参考(东晋)郭璞及(宋代)邢昺疏的注释,见表 1,对其所提到的枣品种进行考证。壶枣、腰枣均为大枣的品系之一,今仍有栽培使用;白枣为大枣近成熟的鲜品,今俗称青枣,作食用;此处的酸枣与今酸枣一致,其仁入药称酸枣仁;羊枣为今君迁子 Diospyros lotus 的果实,与今大枣基原不同;大枣为河东猗氏县,今山西临猗县,枣中形状较大者,名大枣;苦枣是大枣中味道苦者,是古代的原生枣树,今较少见;稔枣是大枣的品系之一,甜味比较淡,今淘汰。齐枣由于相关描述少,无从得知其品种;填枣为大枣蒸/煮熟后的加工品,今称乌枣。
大枣被本草收载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大枣:味甘、平。主心腹邪气,安中养脾,助十二经,平胃气,通九窍,补少气,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惊,四肢重,和百药。久服轻身长年。”可见其所记载大枣的性味、功效作用与今基本一致。南北朝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,今青州出者,形大, 核细,多膏,甚甜。郁州互市亦得之,而郁州者亦好,小不及尔。江东临沂金城枣,形大而虚,少脂,好者亦可用。南枣大恶,殆不堪啖。”“河东猗氏县”即今山西临猗县,根据产地分析,此处的枣可能是《尔雅》中提到的“大枣”,“特异”可能指的是果实较大,似鸡卵。据此对山西,尤其是临猗县的枣树品种进行筛选,发现临猗梨枣恰好具有如同鸡卵的特点。临猗梨枣是今所用大枣基原的栽培变种,但其为鲜食品种。“青州出者”具有“形大,核细,多膏,甚甜”等特点,青州(今山东)仍是现在大枣的主要产区之一,虽无法确定是何品种,但可看出其特点与今优质药用大枣的性状特征接近。“郁州者亦好,小不及尔”说明郁州(今江苏)枣品质也较好,但比山东枣小。今江苏确有枣树分布,但除此处外鲜有提及郁州枣,可能是因为陶弘景是江苏人,所以对其本地品种的枣有所了解。此外,“江东临沂金城枣”品质一般,虽“形大”但“少脂”, 此处的“脂”可能是指糖。“南枣大恶”的原因可能是其坚燥少脂,即含糖量低,这与南方气候不利于糖分积累有关,不知此处的“南枣”是泛指南方的枣还是浙江义乌一带枣的加工品南枣,若是指义乌南枣,则其品种主要是义乌大枣。
唐代《食疗本草》:“第一青州,次蒲州者好。诸处不堪入药”。此处提到青州(今山东)大枣最好,其次是蒲州(今山西),别处大枣品质不佳。与今大枣的道地产区相符合。宋代《本草图经》:“大枣,干枣也。生枣并生河东,今近北州郡皆有,而青、晋、绛州者特佳。江南出者,坚燥少脂。谨按枣之类最多。郭璞注《尔雅》∶……。而酸枣自见别条,其余种类非一,今园圃皆种莳之,亦不能尽别其名。又其极美者, 则有水菱枣、御枣之类,皆不堪入药。盖肌实轻虚,暴服之则枯败。惟青州之种特佳,虽晋、绛大实,亦不及青州者之肉浓也。并八月采,曝干。南郡人煮而后曝,及干,皮薄而皱,味更甘于它枣,谓之天蒸枣,然不堪入药。又有仲思枣,大而长,有一、二寸者,正紫色,细纹小核,味甘重。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之,因以为名。隋大业中,信都郡尝献数颗,近世稀复有之。又广州有一种波斯枣,木无旁枝,直耸三、四丈,至巅四向,共生十余枝,叶如棕榈。彼土亦呼为海棕木。三、五年一着子,都类北枣,但瘥小耳。舶商亦有携本国生者至南海,与此地人食之,云味极甘,似此中天蒸枣之类,然其核全别,两头不尖,双卷而圆,如小块紫矿。种之不生,疑亦蒸熟者。近亦少有将来者”。《图经》除引用前人部分描述外,还增补了“水菱枣” “御枣”“天蒸枣”“仲思枣”“波斯枣”等枣。此处提到“水菱枣”、“御枣”为枣中极美者,不知此处的美是指味道还是外观,可能为古代的鲜食品种或观赏品种。“天蒸枣”为枣的加工品,即今乌枣。“仲思枣”在宋代已“近世稀复有之”。而根据描述可知“波斯枣”是棕榈科海枣 Phoenix dactylifera L.的果实,与今大枣基原不同,波斯枣原产自波斯,现我国处于热带或者亚热带的多省市亦有引种栽培。除此之外,《本草图经》附有一幅大枣图(图 1A):小枝下垂,2~7 个簇生于矩状短枝上;叶卵形,顶端钝成圆形,具小尖头,基部稍不对称,近圆形,基生三出脉;果实长卵圆形。图中大枣所表现出来的枝、叶及果实特征与《中国植物志》中鼠李科枣属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及无刺枣(变种)Z. jujuba var. inemmis 的相关描述一致,并且检索枣的近缘科属种,根据其枝的形态、叶基生三出脉以及果的形状等可以初步判断此处入药的大枣基原是 Z. jujuba var. jujuba 或 Z. jujuba var. inemmis。
宋代《本草衍义》:“大枣,今先青州,次晋州,此二等可晒曝入药,益脾胃,为佳,余只可充食用。又御枣甘美轻脆,后众枣熟。以其甘,故多生虫。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。又有牙枣,先众枣熟,亦甘美,但微酸,尖长。此二等,只堪啖,不堪收曝。今人将干枣去核,于铛锅中微火缓逼,干为末,量多少,入生姜末为汤,点服,调和胃气。又将煮枣肉,和治脾胃丸药尤佳。又青州枣去皮核,焙干为枣圈,达都下,为奇果。”上述不仅记载了枣果的品质,还注意到不同成熟期,不同用途,以及产地和品种等信息。青州、晋州枣晒干可入药,青州枣去皮核烘干称“枣圈”,今仍有此商品规格。御枣“后众枣熟”说明其应为枣的晚熟品种,且从“甘美轻脆”“只堪啖,不堪收曝”可初步判断御枣应为鲜食品种。牙枣“先众枣熟”说明其应为枣的早熟品种,且“亦甘美,但微酸,尖长。”与今牙枣品系类似。
明代《救荒本草》记载:“树高一二丈,叶似酸枣叶而大,比皂角叶亦大,尖觥光泽,叶间开青黄色小花,结实总数甚多。”此处提到大枣叶的形态与酸枣叶相似,但比酸枣叶大。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大枣和酸枣存在亲缘关系,且叶片“尖觥光泽”、叶腋“开青黄色小花”等特征符合枣属植物。李莉等通过 SRAP 标记技术对枣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,认为枣和酸枣应该作为同一种内两个亚种处理。而《中国植物志》中将酸枣作为枣的一个变种。不管是亚种还是变种均说明了枣和酸枣的亲缘关系非常近,且《中国植物志》中描述酸枣叶与枣叶形态基本一致,但酸枣叶较小,这与上述记载“叶似酸枣叶而大”一致。另外查阅相关近缘种,发现大多数植物叶脉存在明显下陷或凸起,而酸枣和枣则不明显。且根据《救荒本草》附图中枣树带刺,可排除无刺的物种。所以此处的原植物更可能是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。另外,《中国植物志》中记载枣树高达十余米,与“树高一二丈”不符,但由于地方品种差异、采摘方便、栽培习惯及年限等因素,并不能将树高作为种属判断的决定性依据,比如《中国果树志·枣卷》中描述其“高达 6-12m 以上”。除树高外,其他特征(包括附图中的三出脉、枝带刺等特征)与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一致。
明代《滇南本草》:“赤小枣,味甘、性平,小而赤色,有刺。四月生叶,五月开小白花,七、八月摘取。肥大甘美。”明代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其木高三五丈,枝上多刺如针。四月发萌,渐生叶,至五月开花,黄白色,七八月结实,熟则紫赤”。并且结合其附图(图 1B),可得到以下信息:“高达十余米”、“枝常具刺”、“花黄白色”、“核果成熟时红色,后变红紫色”、“花期 5-7 月,果期 8-9 月”、“小枝比长枝光滑,呈之字形曲折,具两个托叶刺”“核果长卵圆形”等。根据其“木高三五丈”可排除一般为灌木或小乔木的鼠李科枣族植物,比如蜀枣 Z. xiangchengensis、酸枣 Z. jujuba var. spinosa 等;根据果实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,可排除果实较小、不是红色、非类长卵圆形的物种,比如大果枣 Z. mairei、山枣 Z. montana 等。综合来看,以上描述与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最为符合。
明代《本草纲目》:“枣木赤心有刺。四月生小叶,尖觥光泽。五月开小花,白色微青。南北皆有,惟青、晋所出者肥大甘美,入药为良”。此处简单描绘了叶及花的特征及其优质产地,与之前的本草文献记载相似,无明显出入。根据“肥大甘美”可排除部分肉薄、小果及口感非甘甜的物种。另外这里提到的“枣木赤心”补充了枣树的心材发红的特点。结合附图(图 1C),还可以粗略看到“当年生小枝下垂”、“叶卵形”、“核果长卵圆形”等形态特征。综合来看此处的大枣与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接近。明代《本草原始》:“木赤心,有刺。四月生叶,尖觥光泽。五月开小白花,色微青,结实生青熟红。”明代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“近北州郡皆出,青州者特佳。木心绛赤,枝间有刺。四月生小叶尖泽,五月开小花青白,作兰香,七八月果熟,南北皆有”。《本草原始》、《本草乘雅半偈》中的性状描写多沿用之前的本草记载, 无所发明。且《本草原始》中的附图(图 1D)中小枝下垂,叶卵形,基部稍不对称,基生三出脉,核果长卵圆形等形态也与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一致。清代《本草崇原》:“开小白花,生青、熟黄,熟极则赤”,此处简单描写了枣花及果实,与枣 Z. jujuba 相似。
近现代以来,不少学者对大枣的学名做了考订。1829 年,伊藤圭介根据所获赠的《日本植物志》(瑞典人桑伯格著),编译了《泰西本草名疏》。该书首次引入了林奈的植物分类法,为日本最早的近代分类书籍,其中记载枣曾用过的两个拉丁名 Rhamnus zizyphus 与 Z. communis。其中,Rhamnus zizyphus 是枣最早的学名(1753 年由林奈首次提出)。其后米勒基于此学名,提出了一个同义的拉丁学名 Z. jujuba,在之后的文献中此学名被广泛使用,《中国植物志》中亦将 Z. jujuba 作为正名,将 Rhamnus zizyphus 作异名处理。而约瑟夫·柯克布莱德认为学名 Z. jujuba 的发表是多余且不合规则的。
1881 年,俄国人布雷特施奈德在《中国植物》中记载大枣原植物拉丁名为 Z. vulgaris,而 Z. vulgaris 在《中国植物志》中作 Z. jujuba 的异名处理。其后在《先辈欧人对中国植物的研究》中收载大枣原植物拉丁名为 Z. jujuba,红枣的基原为 Z. vulgaris,二者应当为同种植物,可能是参考了不同的文献资料,以至出现了同物多个拉丁名。由此,侧面印证了 Z. vulgaris 与 Z. jujuba 为同种植物的拉丁名。1911 年,师图尔经过对《药性总考》进行广泛修订后,出版了《中药植物王国》一书,书中对部分中国本草进行了翻译,亦记载大枣的学名为 Z. vulgaris。
1915 年,白井光太郎、大沼宏平通过对岩崎常正著的《本草图谱》一书进行考订,认为枣的拉丁名为 Z. silvestris,并在其项下记载一种朝鲜枣,其拉丁名亦为 Z. silvestris。其种加词“silvestris”表示“生于林地的”,与枣及其近缘种属的生长环境相符,然而今该学名已作为 Z. lotus subsp. lotus 的异名。根据附图(图 E) 可以看出本书的枣树:有长枝,短枝和无芽小枝(即新枝)比长枝光滑,短枝短粗,矩状,自老枝发出;叶卵形,边缘具尖齿状锯齿,基生三出脉明显;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等特征。与枣属植物相近,但其叶边缘具尖齿状锯齿,与大部分枣属植物不相符。且其附图中,朝鲜枣 Z. silvestris 制成干枣之后,其形态与今所用大枣并不相似。同年,松村任三对《植物名汇》改正增补,书中记载枣子树的拉丁名为 Z. sativa var. inermis, 其中“inermis”意为“无棘的,无刺的”。由此看来,其可能指代枣属中无刺的变种,比如《中国植物志》中收载的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rmis 等。而且,Z. sativa var. inermis 在《中国植物志》中确为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rmis 的异名,此命名最早于 1912 年提出。1918 年,《植物学大辞典》中记载枣的拉丁学名为 Z. vulgaris var. inermis,并在其后主要对其植物形态进行了描述:“鼠李科枣属,产于亚细亚及南部欧罗巴。落叶乔木, 高至二十尺余。叶长卵形,有大脉,互生。初夏新枝出叶时开花,花小,黄绿色,雄蕊五枚,与花瓣同数, 对生。果实为核果,秋月成熟,其形或椭圆,或长椭圆,黄绿色,次第变化,则呈赤褐色,味甘美。”“亚细亚及南部欧罗巴”分别指代亚洲与欧洲,与今枣的分布大致相符。植物形态与今枣 Z. jujuba 大抵一致,但其中未提及有刺,且其拉丁名现为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rmis 的异名。结合文字描述与其附图(图 F),与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rmis 相类似。
1930 年,丁福保在《中药浅说》中提到:“大枣的原植物栽培于庭院,为鼠李科枣(Z. vulgaris var. inermis)之果实。”并描述其形态:“为椭圆形或球形,有光泽之浆果,初虽呈绿色,熟则变为赤褐色,采集之而蒸后干燥,故其果皮生皱纹,往往有现黑斑,内部为肉质状,而富于弹力,呈黄白色,松疏,中呈淡褐色,两端尖,包藏细长之种子(核仁)。”与今大枣相近,无刺可能是因为“栽培于庭院”,为了采摘方便,多栽植无刺大枣,比如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rmis 等品种。但此处提到的“黑斑”似乎并不常见,可能是干燥或储藏不当。1937 年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中记载大枣的拉丁为“Jujubae”,并描述其植物形态:“鼠李科。......枣为落叶乔木。高二丈余。往往有刺。叶互生。做平滑卵圆形。边缘有钝锯齿。有三肋。初夏新枝生叶。于叶腋开淡绿色小花。后结核果。以枣之生芽。较他树为迟。入夏乃生新叶。故日本呼枣为夏芽。”其描述与历代本草没有出入,且更为细致。“往往有刺”说明陈存仁等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所用大枣基原是有刺的,比如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等,此外可能也有使用无刺基原的枣,比如无刺枣(变种)Z. jujuba var. inemmis等。1946 年《和汉药名汇》中也将大枣的拉丁学名记作 Z. vulgaris var. inermis;1959 年《中药志》第一版将枣的拉丁名记载为 Z. jujuba (Z. sativa);1963 年版《中国药典》记载大枣为鼠李科(Rhamnaceae)植物枣(Z. sativa)的干燥成熟果实;1977 年版《中国药典》中大枣拉丁学名为 Z. jujuba;1982 年《中药志》第二版载大枣基原为 Z. jujuba var. inermis (Z. vulgaris var. inermis);其后历版《中国药典》《中华本草》《新编中药志》等现代本草书籍中大枣基原拉丁学名均记载为 Z. jujuba。
综合近现代本草学家们对大枣学名的考订,学者们主要记载大枣基原植物的拉丁学名为 Z. vulgaris、Z. jujuba、Z. sativa、Z. sativa var. inermis 、Z. vulgaris var. inermis、Z. jujuba var. inermis 等,其中Z. vulgaris、Z. jujuba、Z. sativa 应指代同种植物,即今《中国植物志》中收载的枣(原变种)Z. jujuba;而 Z. sativa var. inermis、Z. vulgaris var. inermis、Z. jujuba var. inermis 应均为无刺枣(变种)Z. jujuba var. inemmis 的异名。19 世纪诸多本草书籍中记载枣的基原为 Ziziphus jujuba var. inemmis,说明近代以来或是为了便于采摘,常栽培无刺树种。
除此以外,多部本草中提到枣花为“小白花”、“小白花,色微青”、“小花青白”,与《中国植物志》中所描述的“花黄绿色”略微不一致,其他描述接近。枣树花多为黄绿色,但因为人对颜色的视觉感受差异、品种以及环境差异会导致花的颜色及深浅存在略微不同,实际情况是大枣花的颜色基本会在白-绿之间。又经过检索枣的近源种以及近源属,并没有发现与枣 Ziziphus jujuba Mill.描述接近,但开白花的种属。因此,判断“开小白花”应为品种间差异,在此处不影响种属判断。
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中大枣基原植物的附图,发现历代本草文献中枣叶的叶脉存在差异,主要是有 2 种画法:①基生三出脉;②羽状网脉。检索基本符合文字描述及附图其他特征的科属种,发现其叶绝大部分是基生三出、稀五出脉,几乎无羽状网脉,且各朝代均为两种画法都有。因此,判断羽状网脉的画法大概率是有错误的,可能是医家凭想象所画,也可能是借鉴了存在错误画法的本草文献。
综上分析,历代本草中多描绘大枣具有以下特征:①常乔木;②枝常有刺;③叶纸质有光泽,偏卵形, 顶端钝成圆形,具小尖头,基生三出脉;④花黄绿色,生于叶腋处;⑤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,生青熟红, 肥大甘美。因此,根据历代本草的形态描述及附图特征,可以判断大枣药材的主流一直为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.,而无刺枣(变种)Z. jujuba var. inemmis 也有所使用(尤其是 20 世纪以来)。《中国植物志》中记载枣(原变种)Z. jujuba var. jujuba 和无刺枣(变种)Z. jujuba var. inemmis 的区别仅在于枝有无刺,其他性状、产地分布及功用均相同。且现代为了栽培、采收的方便,无刺枣的品系越来越多。
与此同时,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本草多次提到“枣类甚多”“枣类甚繁”。比如清代《本草崇原》:“其南方所产者,谓之南枣,北方所产不肥大者,谓之小枣,烘曝不黑者,谓之红枣,只充果实,俱不入药”。即此处提到的“南枣”“小枣”临床疗效不佳,不建议入药。经过数千年的培育,《中国果树志·枣卷》中记载的枣树品种已达到 700 多个,虽同属一种,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仍较大,将其分为制干品种(224 个)、鲜食品种(261 个)、蜜枣品种(56 个)及兼用品种(159 个)。药用大枣由于一般为干枣,所以主要是品质优良的制干品种及部分兼用品种。此外,由于大枣多于八九月份采收,此时南方多地仍处于雨季,不利于干燥,所以制干品种在北方分布更为广泛。而鲜食品种要求果味鲜美、质地酥脆、汁液多等,不宜制干入药。因此,在确保基原正确的前提下,还要注意产地、品种、加工等各方面信息,选择临床疗效佳的大枣。
3 产地与品质考证我国大枣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,全国各地多有分布。历代本草中多记载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的大枣质优, 尤其是山东大枣,见表 2。魏晋《名医别录》记载大枣“生河东(指河东郡)”,即今山西省。唐代《食疗本草》:“第一青州,次蒲州者好。诸处不堪入药”。提到青州(今山东青州市一带)大枣最优,其次是蒲州(今山西永济),其他产地大枣均不宜入药。宋代《本草图经》:“大枣,干枣也。生枣并生河东;今近北州郡皆有,而青、晋、绛州者特佳。江南出者,坚燥少脂”。即青州(今山东青州市一带)、晋州(今山西临汾)、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所产大枣品质佳,而江南的大枣质量较差。宋代《本草衍义》:“大枣,今先青州,次晋州,此二等,可晒曝入药,益脾胃,为佳,余只可充食用。”即青州大枣质量最好,其次是晋州大枣,而其余大枣只能用作食用。
明代《救荒本草》:“生枣,出河东平泽及近北州郡,青、晋、绛、蒲州者特佳,江南出者,坚燥少肉”。即北方四个产区(青、晋、绛、蒲州)的大枣品质高,江南所产品质低。明代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记载:“【道地】青州、晋州、绛州为佳。”提出青州、晋州、绛州三地为大枣的道地产区。明代《本草蒙筌》:“北郡俱生,青山(属山东)独胜。”进一步说明了山东大枣的高质量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:“南北皆有,惟青、晋所出者肥大甘美,入药为良。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。”清代《本草从新》:“北产,肥润坚实者佳”。由此可见,药用大枣以北方所产为佳,而山东、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大枣的主要道地产区,尤其以山东大枣质优。从目前大枣的产地和分布来看,大枣虽分布全国各地,但受气候环境的影响, 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,晋、冀、鲁、豫、陕是五大传统产枣大省,而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主流大枣产区与今产区分布基本相符。
除此以外,部分古代医家认为南枣(主要在浙江金华一带)品质差,不作药用。比如南北朝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南枣大恶,殆不堪啖”;宋代《本草图经》∶“江南出者,坚燥少脂,,不可入药”;清代《本草从新》:“金华南枣及徽宁所产,皮薄而皱、花纹甚细而可爱,味虽甘美、而微带酸、且脂少于北枣, 止可充食用,皆不堪入药”等。但也有部分医家认为南枣质优。比如,清代《本草备要》:“金华南枣, 更胜于北,徽宁所产,亦有佳者”;清代《本草求真》:“北产肥润者良。金华南枣亦佳”等。因此,南枣是否可作药用是存疑的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枣不是药用大枣的主流商品。
近些年来,新疆逐渐成为了大枣的主产地之一,市场认可度较高。从 2000 年左右开始大力发展枣业,新疆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,造就了优质的新疆大枣(肥大甘美)。目前,新疆大枣种植总面积已达到全国的 30%以上,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。主要分布于南疆的和田、阿克苏、喀什、巴州、吐鲁番、哈密、若羌等地州市,北疆也有少量种植。
历代本草对大枣的品质评价除产地外,还包括对其药材形状。明代《本草蒙筌》“多膏甚甜,形大核细。觅斯入药,不负所名。”即说明个大、油润的大枣质量好。清代《本经逢原》:“入药取大红枣”说明入药要选择颜色紫红的大枣。清代《本草从新》:“北产肥润坚实者佳”,即肉厚、油润之大枣品质优。清代《本草求真》:“色赤肉润,为补脾胃要药”说明色紫红、油润的大枣疗效好。因此,大枣药材的性状以个大、色紫红、肉厚、油润者为佳。综上所述,通过本草考证,建议临床使用的大枣药材以山东、山西等传统优质大枣产区的个大、色紫红、肉厚、油润者为主,新疆等新兴产区的大枣药用价值仍待综合评估。
4 采收加工炮制考证4.1采收时间
关于大枣的采收时间,历代本草多采用“八月采”“七八月摘取”“末秋摘取”“八九月果熟” 等说法,见表 3,可见古代大枣的采收时间多为八月左右,与现代采收时间 8~9 月份基本一致。
4.2加工炮制方法
关于其加工炮制方法,历代本草多记载“晒干”“暴干”“曝干”,均为在简单净制后将其晒干。此外天蒸枣、膠枣也属常见,见表 3。宋代《本草图经》中记载“南郡人煮而后曝,及干,皮薄而皱,味更甘于它枣,谓之天蒸枣,然不堪入药”,即先将生枣煮/蒸熟后再进行干燥,该方法多在江南地区, 推测是因为江南地区空气湿度大且雨水多,不容易直接晒干且容易霉变。天蒸枣的名称现已不用,今名乌枣。元代《日用本草》记载:“蒸熟为膠枣”。吴瑞曰:“晒干大枣也。味最良美,故宜入药。今人亦有用膠枣之肥大者。”因此,在药用大枣中以晒干为主,膠枣亦有使用,天蒸枣多在南方地区使用。此外,由于“枣核使人烦”,所以在使用时多“擘去核”。又因为“其皮利,肉补虚”,所以亦有去皮者。《本草衍义》:“青州枣去皮核,焙干为枣圈,达都下,为奇果。”今商品仍名“枣圈”,较为常见,但不去皮,商家谓新款上市,其实宋代即有此规格也。目前大枣的加工炮制方法一般为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干燥。《中国药典》及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》等均采用此方法。
5小结大枣入药历史悠久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历代本草多有记载。其中大枣名称种类繁多,多以性状特征或产地命名,入药统称为大枣。大枣的种质资源丰富,分布广,品种众多,质量差异大,且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也存在差异,因此了解药用价值高的大枣药材至关重要。经过考证,历代医家所用大枣药材的基原与今基本一致,即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鼠李科植物枣 Z. jujuba,当前栽培的大枣亦有其变种,即无刺枣 Z. jujuba var. inemmis。但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本草多次提到“枣类甚多”,我国当前有记载的枣树品种已有 700 多个, 同属一种,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仍较大。因此,在确保基原正确的前提下,还要注意产地、品种、加工等各方面信息,选择疗效佳的大枣药材。历代本草中多记载青州(今山东)、晋州(今山西)两地的大枣质优, 尤其是山东大枣。与此同时,21 世纪初新疆大枣产业逐渐发展起来,目前市场认可度较高,成为优质大枣的新兴产区。此外,历代大枣采收期多为 8 月,与今基本一致,古今炮制方法也均以简单净制后干燥为主。通过考证,建议经典名方使用的大枣药材以山东、山西等传统优质大枣产区为主,当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, 也可发展其他优质产区,比如新疆等新兴产区;其加工炮制方法遵循《中国药典》进行简单净制干燥即可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源于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》,网络首发日期:2021-04-12 。